近期的一波雾霾天气“袭击”了国内大部分地区,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此番雾霾波及25个省份,一百多个大中型城市,全国平均雾霾天数创五十二年来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地均创下历史纪录。
在雾霾天气背景下,人们对防护以及空气净化类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甚至催生了所谓的“口罩经济”。空气净化设备也成为近期全国性的热销商品,很多产品都打出针对PM2.5、甲醛等有害物质,净化效果达到99%以上,不过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近期披露空气净化设备市场乱象:空气净化设备产品存在标称猫腻等问题,部分小型产品臭氧释放量超标,对人体造成伤害。业界也呼吁,目前空气净化设备行业标准缺失,除了安全等之外,还应在强制性标准中加强反映净化能力的指标。
笔者在家电卖场发现,确实市面销售的很多空气净化设备产品都标称对PM2.5、甲醛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功能,其中部分产品宣称其净化效果高达99%以上。专家表示,衡量空气净化设备的净化能力,仅仅了解去除率是不够的,还需要和适用面积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综合判定一款空气净化设备净化效果的好坏。
日前上海市质监局对空气净化设备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共抽取了20个品牌的空气净化设备产品,并依据上海市强制性的地方标准《DB31/622-2012空气净化设备能源效率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首次进行了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发现空气净化设备标高和不标适用面积的现象非常严重,所谓的“适用面积”是指空气净化设备适合使用的最大室内面积,其大小与洁净空气量密切相关。
结果显示,有7种空气净化设备产品没有标注适用面积,其中不乏知名品牌。其余标注适用面积的产品中,有9种实测值没有达到产品标称的适用面积。6种既标注了适用面积也标注执行标准的空气净化设备中,4种未达到标称值。
专家认为,虚标适用面积对于企业来说既可能降低成本又可能提高销量,但是这种行为对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来说却是一种侵害。适用面积增大一倍的话就相当于洁净空气量,也就是常说的CADR值增大一倍,这就意味着风量、噪音、功率都得大幅度地上升,从总体成本上来看的话大概会增加1.5倍左右。
此外,网上销售的不少低价的小型空气净化设备产品都宣称自己的产品能够产生臭氧、负离子、可以快速杀菌、清除室内甲醛、苯、胺等污染,还有降低血压、改善心肌功能的效果。据了解,这类小型净化设备产品的工作原理相当简单,就是通过释放臭氧来达到净化的效果。按照国家标准,空气净化设备臭氧浓度不得大于0.1毫克/立方米,室内臭氧浓度不能高于0.16毫克/立方米,超量臭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事实上,2013年以来,关于空气净化设备存在标称不明、价格虚高、虚标净化能力等各种问题的报道还有很多,让外界有种空气净化设备行业自己都有待净化的感觉。行业乱象从何而来?
近年来随着空气质量事件频发,引发了市场对于空气净化类产品的关注。不过,现在国内空气净化设备家庭拥有率不到1%。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27%和17%的占有率存在较大差距。国内进行空气净化类产品生产的企业数量也相当有限,公开的资料显示,截止到2011年,国内仅有室内空气净化设备企业200余家,其中大多数还都是中小型企业。
正是因为保有量存在巨大提升空间,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进入到这一领域,希望分得更多杯羹。此外,净化设备本身生产工艺并不复杂,也让不少小企业得以进入该领域,这类企业的产品多在线上销售以及低端渠道销售。在电商平台上了解,净化设备价格差异很大,大品牌一般多在千元以上,但也有很多不知名的小品牌价格在一两百元,甚至不到一百元,这些产品也宣称具有净化空气的功效,因此销售量还比较大,近期销量最高的产品月销售超过三千台。
短期内大量企业扎堆进入也暴露了背后行业标准、认证缺失,市场无序竞争等问题。据了解,到目前为止,空气净化设备仍不失国家强制认证产品,只有安全认证,没有对空气净化设备净化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和检测标准。空气净化设备市场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巨大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多数家电制造企业的涉足,由于标准及相关政策的缺乏导致市场竞争门槛较低,夸大宣传、OEM等造成市场乱象,亟需国家强制性标准出台,规范国内空气净化设备市场以及正确引导消费者选购。